內蒙古臨床醫學院2022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導師53人,15個專業,具體個人情況、招生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個人科研情況等如下(專業內按姓氏筆畫排序):
孫德俊,男,二級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呼吸系統疾病臨床與基礎研究。
個人科研情況:國家衛健委慢阻肺診治重點實驗室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發表論文百余篇,主編論著多部,先后獲得內蒙古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兼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常委及慢阻肺學組副組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呼吸專委會副主委、《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等期刊編委,《Expert Review of Respiratory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Bioengineered》審稿人。
丁海濤,女,49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臨床檢驗診斷學,學術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臨床檢驗診斷學——機體免疫功能及疾病分子診斷。
個人科研情況: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大應用項目、內蒙古杰出青年培育基金以及內蒙古應用計劃項目等10余項基金,曾獲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多個獎項。發表論文60余篇,SCI索引10余篇,出版專著10余部。
趙貴君,男,46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消化內科學及內鏡學,長期從事消化系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13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自治區級科研項目4項,港澳臺合作項目2項,企業合作項目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取得軟件著作權7項。完成2項消化內鏡計算機輔助診斷成果轉化工作。累積發表論文12篇,其中SCI論文10篇,累積影響因子86.22。發表國際會議摘要8篇,其中4篇收錄于Gut雜志。參與制定發布《中國消化內鏡內痔診療指南及操作共識(2021)》;參與編撰、審定《消化內鏡學名詞》。獲得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
趙興勝,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
個人科研情況: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曾主持國家及自治區重點資助科研攻關項目20余項。《Heart and Mind》、《Circulation》(中文版)、《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文版)、《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網絡版)》、《中華老年醫學雜志》、《中華心力衰竭與心肌病雜志》、《中國循環雜志》、《國際老年醫學雜志》、《世界華人醫師雜志》編委。主編出版醫學專著5部,參編專著16部,科普書籍8部,發表專業學術論文百余篇。先后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二項;內蒙古青年科技創新獎;內蒙古醫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三項。
東麗,女,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各種腫瘤相關的作用機制,或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或新的治療方案,或與益生菌之間的相關聯系。
個人科研情況: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主要從事惡性腫瘤及癌前病變、腫瘤的分子遺傳機制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主持“結直腸癌中錯配修復基因與染色體端粒延長的相關性”以及“大腸粘液癌分子病理亞分類”等研究?;貒笤趶氖履[瘤內科臨床工作的同時繼續消化道腫瘤研究,目前主要從事胃癌、大腸癌、肝癌的發生機制研究,研究工作集中在HSP90 在肝癌發生和進展中的功能及機制,以及 DIAPH3 與肝癌的發生及轉移相關性研究以及端粒酶與胃癌、大腸癌的相關性研究。
劉喜,男,47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介入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目前參加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3項,院內基金1項,發表SCI及核心期刊文獻20余篇,并多次參加國內、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在大會上做大會發言或壁報交流。2009年課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心律失?!睒s獲內蒙古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課題“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與心律失常的關系研究”、2013年課題“壓力導絲技術在冠脈介入診療中應用”榮獲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頒發的科技進步二等獎;2019年課題“ 低氧誘導因子1對脂肪酸代謝的調節機制及在脂肪累積中的作用”榮獲內蒙古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兼任: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腫瘤學組委員、第九屆、第十屆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介入學組委員、第九屆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 青年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委員、內蒙古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學會常務委員、內蒙古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分會常務委員、內蒙古心血管疾病質控專家組成員、內蒙古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委員、內蒙古醫學雜志編委、內蒙古醫科大學教師、研究生導師。先后被評為:“草原英才、有為青年、優秀共產黨員、內蒙古醫學雜志社優秀編委”等榮譽稱號。
安紀紅,女,53歲,主任醫師/教授,碩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感染與肝病。
個人科研情況:現任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分會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內蒙古醫師協會第二屆感染科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全國委員等,是《中華肝臟病雜志》、《中華傳染病學》等雜志編委。近年來發表SCI及中華核心論文多篇,獲自治區科技獎項多項,獲醫學會科技進步獎及科技廳獎項多項,參加全國肝病子課題多項?,F主持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系“草原英才”“自治區先進工作者”。
李麗梅,女,41歲,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血液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醫療衛生科技計劃項目、內蒙古醫科大學百萬聯合項目及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課題多項,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其中SCI收錄4篇。社會任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一屆青委會委員;內蒙古醫師協會血液學分會青委會主任委員;內蒙古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委員; 內蒙古抗癌協會會員;內蒙古自治區免疫學會血液免疫分會委員;內蒙醫院協會醫學博士管理分會委員等。
楊宏,女,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CAF細胞經外泌體重塑肝癌干性機制;免靶聯合逆轉PD-1單抗耐藥的機制研究等。
個人科研情況:發表SCI等論文30余篇,論著5部(主編或副主編),主持和參加多項藥物臨床試驗(2項PI、18項subI)。主持科研6項。任?中華腫瘤雜志?青年編委。內蒙古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副理事長,CSCO基金青年評審專家》等。
宋慧芳,女,40歲,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哮喘、慢性咳嗽、間質性肺疾病和縱膈與胸膜疾病。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項目等多項研究,發表論文10余篇,科研成果榮獲包頭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包鋼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東北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呼吸病學分會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咳嗽聯盟成員 。內蒙古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內蒙古睡眠醫學學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基層呼吸疾病防治聯盟第一屆聯盟工作委員會秘書、委員。
陳華,男,40歲,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診治。尤其是心律失常的診斷與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級科研項目1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核心期刊臨床論著多篇,SCI論文5篇。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學會內蒙古分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會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心血管分會第十屆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師協會第二屆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內蒙古醫院協會胸痛中心管理分會第一屆常務委員。
格日勒,女,41歲,副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 心力衰竭。
個人科研情況:從事心內科工作13年,發表省級、國家級、科技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目前主持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在研課題一項,題目為:DDD起搏器術后心力衰竭發生的機制研究。參與內蒙古自然基金課題2項,已結題。擔任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內蒙古女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常委等多個職務。臨床工作中擅長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高血壓等心血管常見病及疑難病例診治有豐富的經驗。
郭欣君,女,44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的藥物及介入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獨立承擔內蒙古自治區自然基金,武漢大學博士基金,院內基金數項,發表SCI及中華,核心期刊二十多余篇。內蒙古雷蒙健康小屋免費講師,內蒙古醫院胸痛協會醫院管理專家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學分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高血壓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第一屆心力衰竭專家委員,內蒙古醫師協會心血管介入分會委員,內蒙古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青年委員,內蒙古藥師培訓項目講師,內蒙古自治區中醫藥學絡病委員,呼和浩特市醫療糾紛第三方人民調解委員會專家,內蒙古、呼市兩級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第一屆內蒙古民族衛生事業促進會腦心同治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參加自治區教學比賽優秀教師,多家旗縣醫院固定邀請的出診專家。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審稿專家、《中國醫藥》核心期刊青年編委,《中華養生保健》雜志編委。
鄂璐莎,女,40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內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高血壓、心血管介入、安置起搏器等心血管方向。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及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項目等多項研究,發表核心期刊多篇。1.MicroRNA-144 attenuates cardia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targeting FOXO1;Oncology;2.枯草溶菌素轉化酶9對缺血再灌注心肌內質網應激的影響及機制研究;中華全科醫學;3.Simvastatin protects high glucose-induced H9c2 cells from injury by inducing autophagy;Pharmaceutical Biology;4.冠心丹參滴丸聯合辛伐他汀片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5.高密度脂蛋白通過Akt信號通路對氧糖剝離小鼠心肌細胞的保護作用研究。
王向文,男,49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兒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兒童血液系統和腫瘤疾病。
個人科研情況:自治區衛健委科技項目1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項目2項。發表文章20余篇(SCI 3篇,核心3篇)。
李俊利,男,41歲,副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兒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兒童重癥監護。
個人科研情況:在國內核心及國家級期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0余篇。獲得中國冶金醫學獎二等獎及內蒙古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作為主持人,完成院內科研項目1項,目前主持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和內蒙古醫科大學百萬工程聯合項目各一項。
張曉梅,女,49歲,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兒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新生兒科學。
個人科研情況:碩士研究生導師、內蒙古草原英才,新生兒科負責人,研究方向為新生兒疾病的基礎與臨床。近年來發表SCI論文5篇,EI論文3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主編論著一部;承擔多項課題,目前在研內蒙古自然基金課題一項,院內課題一項,獲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內蒙古醫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一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
高麗,女,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老年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間質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
個人科研情況:參與國家十一五課題一項、國自然項目一項、自治區級科研項目2項、院內基金項目3項。發表論文10余篇,以副主編合著專著3部,參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專家共識3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5項,獲得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并先后獲得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優秀規培帶教老師2次(2016年和2019年)。2020年獲得全國優秀中青年呼吸醫師榮譽稱號。兼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委員會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間質性肺疾病學組委員、內蒙古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內蒙古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內蒙古醫學會老年病學分會第七屆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鄔真力,男,48歲,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老年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從事急診、心血管內科、老年醫學專業。
個人科研情況:2017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領先學科(老年醫學)學科帶頭人,2019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九批草原英才工程高層次人才榮譽稱號。主要學術任職包括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等。參與制定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1)等專家共識多項。研究方向為老年心血管疾病,主持參加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內蒙自然科學基金基及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6項,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研究成果40余篇。
朱潤秀,女,54歲,教授,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神經病學。
主要研究方向:腦血管病的基礎及臨床。
個人科研情況:“草原英才“,現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擔任國家衛健委腦卒中篩查防治工程基地醫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卒中中心管理指導委員會督查專家、中國卒中學會重癥腦血管病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組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腦血管病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整體健康協作學組委員、內蒙古醫院協會卒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內蒙古神經學分會常委及秘書長、內蒙古神經病學神經重癥學組組長、腦血管病組副組長等職。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7項省級科研項目,獲內蒙古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李敏,女,44歲,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神經病學。
主要研究方向:腦血管病及神經免疫病。
個人科研情況:本人臨床工作近20年,主持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1項,院內基金2項,參與多項科研項目,參加多項國際及國家級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10篇,其中SCI: 1篇,國家學術會議10余次,發表會議論文多篇。
段妍,女,44歲,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皮膚病與性病學。
主要研究方向:遺傳性皮膚病相關研究。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及院內基金項目等。2011年獲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2013年獲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9年獲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皮膚性病科副主任,草原英才,內蒙古自治區321人才。已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其中8篇被SCI收錄,出版論著5部,發明專利2項。任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于海霞,女,47歲,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重癥醫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危重癥患者的診斷及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1項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科技計劃項目及1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科研基金項目。主要參與1項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1項內蒙古衛生廳醫療衛生科研計劃項目。以第一作者在SCI上發表論文1篇,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4篇,以第一作者在省級期刊發表文章1篇。以副主編編寫專著3部。作為編者參編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呼吸康復指導意見》。承擔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應急專家及援盧旺達疫情應對指導專家組專家工作;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氣象醫養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是住培、呼吸專培及普外科專培師資承擔帶教工作;主持開展了院內第一例血漿置換。于2019年6月組織召開了全區第一期鎮痛鎮靜學習班。2020年首批援鄂及支援滿洲里抗擊新冠,2021年額濟納、滿洲里及2022年呼和浩特市新冠疫情均帶隊救治重癥新冠患者。
馬可為,男,49歲,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外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為:泌尿男生殖系統疾病。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共發表文章30余篇,其中,《大鼠隱睪生精障礙機制研究》獲得2013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近年來一直致力于開展微創內鏡手術,不斷開展新項目、新技術,先后開展了后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腹腔鏡下腎臟部分切除術、后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后腹腔鏡下輸尿管癌根治術、后腹腔鏡下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經皮腎鏡碎石術、輸尿管下碎石術;顯微鏡下精索靜脈結扎術等一系列新手術項目。
馬虎林,男,39歲,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外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腹部腫瘤的基礎及臨床研究。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兩項,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項、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一項及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科技計劃項目多項,發表相關專業論文1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篇,影響因子4.3,出版相關專業著作一部。
王忠,男,51歲,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外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神經外科學。
個人科研情況: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包括SCI兩篇。專著兩部,專利三項。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內蒙古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主持內蒙古科技廳科研項目四項,內蒙古衛計委科研項目兩項,醫院院內科研基金項目兩項。內蒙古衛健委推廣項目兩項,科研經費達60余萬元,多家核心期刊編委。
任利東,男,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外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甲狀腺乳腺腫瘤。
個人科研情況:結題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多項,在研主持內蒙古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一項;獲國家專利一項,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項;在國際、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參與編寫醫學教材1部。在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腋臭及瘢痕疙瘩的外科治療方面有獨特見解?,F任世界內鏡醫師協會疝和腹壁外科學會委員、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疝和腹壁外科分會委員、內蒙古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內蒙古醫學雜志》編委會委員。
施曉輝,男,41歲,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外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甲狀腺腫瘤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
個人科研情況:本人從事腫瘤外科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獨立帶組以來主刀完成近兩百臺甲狀腺腫瘤手術??蒲蟹矫姹救酥鞒滞瓿闪藘让晒抛灾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項目一項,主持在研內蒙古醫科大學科技百萬工程聯合項目一項,發表了國家級和核心期刊論文7篇,SCI論文1篇,以第二副主編編寫了2部著作的甲狀腺腫瘤方面內容,任內蒙古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高艷偉,男,39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外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消化道腫瘤外科治療及綜合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1、細胞株純化腫瘤抗原樹突狀細胞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的研究;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2、胃腸道惡性腫瘤原代細胞培養的研究;3、NK細胞聯合CIK細胞治療惡性腫瘤的研究;4、細胞株純化腫瘤抗原樹突狀細胞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的研究; 5、“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創新人才專項資金。社會任職情況:內蒙古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內蒙古醫學會腫瘤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內蒙古醫師學會腫瘤外科分會常務委員。
曹中偉,男,50歲,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外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甲狀腺及乳腺疾病的綜合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近五年主持如下課題,科研經費50余萬元,《不同亞型的HER2陽性乳腺癌組織的轉錄組表達譜分析》,《研究生分類招生制度改革與實踐》,《基于IGF-ⅡR過表達的HER2陽性乳腺癌細胞模型探究影響赫賽汀作用的機制》。多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國家級核心論著,Establishment of a type I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siteintegrated SKBR3 cell line using CRISPR/Cas9;應用CRISPR/Cas9技術建立IGF-ⅡR基因定點整合的SKBR3細胞系;局灶性腦缺血后~(125)Ⅰ-神經生長因子對血腦屏障的通透性;Huntington病家系分析與臨床研究。現任內蒙古人民醫院甲乳疝外科主任。在很多專業方面填補了內蒙地區的空白,主要從事甲狀腺和乳腺疾病方向的研究,并首次在內蒙地區開展了乳腺癌術后即刻自身組織乳房再造術,首次在內蒙開展用微創術真空旋切乳腺良性腫瘤和活檢,腫瘤切除徹底,切口小不留瘢痕,并首次在內蒙地區開展縮乳術,廣泛開展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多個神經和血管保留術,加快術后功能恢復和術后并發癥的減少,擴展保乳術和前哨淋巴結活檢術,積極開展新輔助化療,生物治療和靶向治療。
彭際奎,男,41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外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普通外科胃腸專業,腫瘤分子生物學機制。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內蒙古醫科大學科技百萬工程聯合項目1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在核心及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編寫本學科專業著作2部。
王永成,男,43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骨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骨關節疾病與損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個人科研情況:近年來發表科技論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 論文 4 篇;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論文 8 篇,參編著作 2部;主持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 項,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應用項目 1 項,內蒙古醫科大學聯合項目1項,自治區健衛生健康科技計劃項目1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青年基金 1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博士基金 1 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項。社會學術任職: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關節外科學組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骨科分會保膝學組常務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肩肘運動醫學委員會內蒙古培訓中心委員,白求恩公益基金會骨科基層教育委員內蒙古分會委員,中國西部運動醫學關節鏡聯盟會委員,西北保膝聯盟委員。
王劍,男,44歲,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骨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骨質疏松、四肢骨與關節及軟組織損傷相關研究。
個人科研情況等: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骨創傷科副主任,草原英才及草原英才團隊,內蒙古自治區青年創新人才,內蒙古自治區321人才。主持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基金項目及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等。已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其中10篇被SCI收錄,出版論著6部,發明專利2項,在申專利1項。2011年獲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2019年獲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等。任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華北地區委員、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孫官文,男,49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骨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骨與軟組織缺損的修復。
個人科研情況:1.內蒙古科技廳科技合作項目基金,,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創面治療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創傷和組織修復再生的臨床研究;2.內蒙古科技廳科技合作項目基金,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交通傷救治醫學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560368、異補骨脂素及其骨靶向制劑調控 PPAR-γ/WNT 抑制氧化應激介導骨質疏松的作用及機制;4.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2015MS0383、新型多組分(PLGA/HA/BMP-2/chitosan)組織工程骨支架材料的研究;5.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2015020、周圍神經吻合術后纖維蛋白膠神經生長因子包埋吻合口的臨床研究;6.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博士科研啟動資金,2020BS01、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糖尿病足對HIF-1a 信號通路的影響及血清 HIF-1a、VEGF、EGF 變化觀察;7.內蒙古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脛骨橫向骨搬移對糖尿病足骨與軟組織修復及P13K/AKT 信號通路激活的影響機制研究。
毛建英,女,51歲,主任醫師,教授,碩士。
招生學科:婦產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婦科惡性腫瘤。
個人科研情況:1內蒙古科技廳課題一項,內蒙古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等疾病治療新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早期宮頸癌前哨淋巴結結合高危HPV檢測的臨床應用研究;2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宮頸癌體外3D培養體系的構建及宮頸癌關鍵發病機理的探索;3前哨淋巴結在宮頸癌中的臨床應用, 4基于腫瘤類器官研究HPV16介導腫瘤ECM微環境促進宮頸癌進展的機制。內蒙古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委員。已發表論文數十篇。作為副主編參與編寫著作一本--《婦產科癥狀鑒別與治療》承擔科研課題五項。三項省級課題,兩項院內課題。現擔任內蒙古自治區婦產科分會婦科內鏡學組副組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婦科腫瘤分會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科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宮頸健康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會員,內蒙古抗癌協會會員,內蒙古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內蒙古預防醫學會陰道鏡及宮頸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內蒙古醫院協會婦幼健康管理研究分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第五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及第三屆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專家庫;呼和浩特市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委員。
王軼琳,女,42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婦產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婦科微創技術與婦科腫瘤。
個人科研情況:參與完成課題《子宮頸癌的預防及癌前病變的診斷與治療研究》,榮獲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主持院內基金一項,已結題。目前主持在研立項課題包括內蒙古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一項,內蒙古醫科大學百萬工程一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一項。近年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多篇,其中兩篇SCI。
杜紅艷,女,52歲,教授,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眼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眼底病、眼肌、白內障。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科研項目8項,榮獲內蒙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內蒙醫學會科技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均為主持人)。目前承擔內蒙醫學會科技項目1項。在本專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7篇、國家級論著3部。在我院率先開展新技術、新業務10項。在我區率先開展顯微斜視矯正術,并填補了內蒙地區顯微鏡下一次性行“雙眼斜肌聯合直肌手術”的空白。
藺曉慧,女,49歲,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眼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眼科疾病臨床診治及基礎研究,擅長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玻璃體切除手術及激光治療,斜視,青光眼手術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國家級及地區級科研項目5項,在SCI及中文核心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學術任職:內蒙古自治區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內蒙古女醫師協會眼科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委;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眼科分會第十二屆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眼科分會理事;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視光學??品謺谝粚梦瘑T會常務委員;內蒙古醫院協會眼科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內蒙古醫院協會醫學博士管理分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及呼和浩特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勞動能力醫療衛生鑒定專家;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第五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美容外科分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王愛桃,女,45歲,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麻醉學。
主要研究方向:慢性疼痛的機制及其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申報各類基金項目11項基金。6篇論文被SCI收錄,在《中華麻醉學雜志》等國內外一流前沿雜志發表學術文章20余篇,出版著作3部。科研獲獎: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第二層次人選;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第一層次人選;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產業創新人才團隊一層次;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滾動支持。主要的社會團體任職: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醫師協會疼痛學醫師分會副會長。
烏云格日勒,女,37歲,副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麻醉學。
主要研究方向:圍術期臟器功能保護。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1項(10萬),內蒙古醫科大學聯合項目1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1項。發表論文數篇,其中《中華麻醉學雜志》1篇?,F任內蒙古自治區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第一屆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師協會疼痛醫師分會第一屆青年委員會常務委員。
趙智慧,女,46歲,主任醫師,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麻醉學。
主要研究方向:圍術期器官功能與保護。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省級科研項目4項,內蒙古醫科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2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SCI 1篇,核心期刊15篇;參編麻醉學著作3部;曾獲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學術任職情況:現任內蒙古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副會長,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委,內蒙古醫師協會疼痛醫師分會常委,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疼痛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人工智能麻醉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信息分會青委,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麻醉分會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婦科微創專業委員會麻醉學組青委,內蒙古神經科學學會理事,內蒙古醫院協會醫學博士管理分會委員,內蒙古醫學會第四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及第二屆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專家庫成員,《內蒙古醫學雜志》編委。榮譽稱號:自治區人社廳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草原英才”; 衛健委“優秀住培帶教老師”;內蒙古醫科大學“教師楷?!焙汀皫煹掳駱印钡?。
郝偉,女,41歲,博士,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麻醉學。
主要研究方向:麻醉及相關藥品對機體的影響及分子生物學機制。
個人科研情況:曾發表SCI一篇,核心期刊論文數篇,完成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在研內蒙古衛健委科研項目一項,獲得專利一項,出版著作數部?,F擔任內蒙古醫學會麻醉學分會青年委員,內蒙古醫院協會博士管理分會委員。研究生教學的理念為培養具有研究思維和方法的人才。
郝偉,男,42歲,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麻醉學。
主要研究方向:危重患者的麻醉和圍術期疼痛管理。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內蒙古醫科大學聯合項目1項,自治區衛生健康科技計劃項目1項,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SCI1篇,北大中文核心1篇,科技核心3篇,編寫專著1部?,F任內蒙古醫院協會醫學博士管理分會委員,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血液管理分會青年委員。
李卉,女,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腫瘤學。
主要研究方向: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等惡性腫瘤內科臨床診治及研究。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科研及教學課題十余項,參與及指導課題多項。發表論文及參編專著60余篇。擔任國內及自治區多項社會學術任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內蒙古抗癌協會常務理事;內蒙古醫學會腫瘤內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秘書長,內蒙古醫師協會結直腸癌專委會副主委兼總干事,內蒙古抗癌協會抗腫瘤治療不良反應專委會主任委員等。
李俊林,男,43歲,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
招生學科:放射影像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MRI影像、神經影像、運動醫學。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項(18萬);主持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內基金項目兩項(9萬);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課題一項(500萬)。發表SCI、核心期刊等論文18篇。參編著作2本。任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磁共振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肩肘運動醫學影像分會常委等國家級任職8項,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八屆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自治區級任職4項。
姓名:趙建華,男,41歲,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放射影像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感染與炎癥性疾病影像診斷。
個人科研情況:在核心期刊,SCI發表多篇專業論著,目前主持科研課題一項。獲第十六屆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學會任職:目前擔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感染與炎癥放射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促會數字健康專委會委員,內蒙古醫院協會醫學博士管理分會委員。
柴軍,男,46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放射影像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胸、腹盆腔影像診斷,CT導向下開展非血管介入手術。
個人科研情況:磁共振IDEAL-IQ脂肪定量法在非酒精脂肪肝的應用研究;人工智能體積密度對孤立肺結節的診斷價值;超高分辨率CT靶掃描技術聯合低劑量對診斷亞實性肺結節的價值。發表論文總數21篇,發表核心數量4篇,發表SCI數量2篇。社會任職:中國傳染病影像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內蒙古抗癌協會腫瘤生物免疫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放射分會委員,內蒙古抗癌協會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內蒙古醫院協會醫學博士管理分會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磁共振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放射學專業委員會心血管影像轉化醫學學組委員。
王玉敏,女,41歲,副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超聲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從事超聲醫學十余年,擅長腹部,甲狀腺、乳腺、肌骨等淺表器官疾病的超聲診斷及介入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先后主持自治區級及院級課題3項,參與自治區級課題7項?,F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超聲專業委員會胃腸超聲學組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超聲技術分會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超聲技術分會基層裝備協會技術委員會常委;內蒙古自治區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王芳:女,52歲,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超聲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超聲診斷及介人超聲,擅長腹部、淺表、肌骨及介人超聲。
個人科研情況:本人主持省級項目3項,《聲輻射力脈沖(ARFI)成像對乳腺實質性腫瘤的研究 》;《微血管成像(SMI)技術對淺表淋巴結疾病的研究》;《多模態超聲在漿細胞性乳腺炎診治中的應用價值》;主持院內課題2項《超聲造影劑(SonomaVue}對肝腎等實質臟器良惡性腫瘤的診斷價值及介入治療前后的療效評估》;《超聲造影聯合超聲引導穿刺活檢對漿細胞性乳腺炎診斷價值的研究》。
馮德喜,男,漢族,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超聲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超聲診斷。
個人科研情況:在研廳局級及院級科研項目《超聲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聯合心肌做功技術評價雙心室收縮功能的研究》 、 《超聲心動圖新技術同步評價慢性心衰患者雙側心房與心室重構及功能的應用研究》兩項,已結題廳局級及院級科研項目4項;目前學術任職:內蒙古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內蒙古醫學會超聲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心力衰竭分會委員;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第三屆淺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聲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衛健委繼續教育急診醫學分會委員;國家腦卒中防治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等。
孫愛童,女,41歲,副主任醫師,碩士。
招生學科:超聲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心臟超聲造影。
個人科研情況:主持內蒙古自治區自然基金項目一項《超聲檢測視神經鞘預測顱內壓增高可行性的研究》。主持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衛生健康科技計劃項目一項《左心聲學造影評價冠心病心肌灌注的應用價值》。2014 年參與課題《E-Tracking 技術對腦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管檢測及血流變研究》獲得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第四名。2019 年參與課題《超聲造影對腦血流灌注的研究及其安全性分析》獲得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第三名。參與多項省級課題,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紅華,女,54歲,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超聲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超聲診斷和介入性超聲。
個人科研情況:近五年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3項,取得科技成果3項,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發表核心期刊32篇,2022年獲得內蒙古醫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
吳國柱,男,41歲,副主任醫師,博士。
招生學科:超聲醫學。
主要研究方向:腹部與淺表器官超聲診斷與介入治療。
個人科研情況:目前主持省級課題3項,參與省級課題6項。目前已經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60篇,其中中華系列文章20篇,SCI收錄4篇,參編人民衛生出版社論著2部。目前已經在核心期刊發表文章60篇,其中中華系列文章20篇,SCI收錄4篇,參編人民衛生出版社論著2部。學術任職:現任中國醫學影像技術學會第三屆腹部超聲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肌骨及淺表超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第三屆淺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聲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第三屆海醫會超聲醫學分會委員;內蒙古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委員,內蒙古醫師協會超聲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等。